请输入关键字
茶卡盐湖地质矿产
时间:2021.07.29

大话青盐

井石

(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国家一级作家)

(2013-12-04)

  盐为人体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,地球上有许多的盐矿,但多数为工业用盐,而非食用盐,因为人体所需要的盐仅为纳盐,即氯化钠。青海茶卡盐湖,该盐湖有105平方公里的面积,氯化钠含量在94%以上,是一个大型的食用盐矿。据史料记载,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,就有人从这里采了盐远销到中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。

  茶卡盐俗名“青盐”。许多人以为“青盐”是“青海产的盐”的简称,殊不知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。成书于明代弘治十八年、由刘文泰等撰辑的《本草品汇精要》中解释:“今青盐从西羌来者,形块方棱,明莹而青黑色,最奇”。西羌即今青海一带,该书所指“青盐”就是茶卡盐,《本草品汇精要》将青盐的特点说得很明确:一是形体:“形块方棱”,二是颜色:“明莹而青黑色”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西海有盐池,所产青盐可明目、消肿”。“西海”就是青海湖,茶卡就在青海湖西。青盐的药用作用在《本草纲目》及《本草纲目》之前的《日华子本草》、《本草图经》等医药著述中都有记述,并在其药方中频频出现。在这些医学典籍中,青盐还有“羌盐”、“戎盐”等不同称谓。而近代出版的医学大典中,则称青盐为“大青盐”。

  宋初有个叫陈希夷的道士,据传此人道行颇深,有“仙人”之称,他配制了一个嗽口的药方,据说,长期用此药涮口,有“固牙乌发”的功效,并能医治齿黄动摇,发须黄白等病,便称其为“仙方”。而此方中的主要成分便是青盐。

  因为清代以前中国还没有牙膏,当时的人用盐水嗽口的方式来替代刷牙。而贵族阶层嗽口用盐之所选,就是青盐。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一回中就有“……宝玉也不理,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,嗽了口……”的描述。贵族的风尚来自宫中,有记载说,乾隆皇帝嗽口必须用青盐,不但如此,连菜肴中调味也指定要用青盐。据说当时因战乱等因素,造成西部盐路不通,有一次,宫中断了青盐,御厨只得以其它盐替代。没想到乾隆的口味很刁,进膳时,一筷子菜进口,就发觉盐味不对,便唤来御厨,问他用了什么盐,御厨不敢承认自己用了替代品的事,谎称他用的就是青盐。谁知乾隆大怒,差点将那倒霉的御厨的脑袋要了。为确保皇室之需,乾隆下令青盐官采,如此,茶卡盐便在乾隆二十九年,由私采改为官采了。

  有意思的是,盐除了食用、药用外,民间还用它来驱邪。关于这,我有过一次切身经历。大概是四五岁的时候,我害肚子疼,那一夜我疼得怆地呼天,满炕乱滚,母亲用了很多土方都不起作用,便以为是我的身上有了“不净”(意为被某种邪恶缠身),她经过一番准备后端一簸箕进屋,命我哥抱了我端坐炕间,母亲嘴中念念有词,从簸箕里抓了东西满房子打,有些东西打在我的脸上,生疼生疼。第二天,我看见满炕是青稞和大粒的青盐。当然,我的肚子并没因母亲的“驱邪”活动而停止疼痛,因为第二天母亲带我到公社卫生院一看,医生说是“虫肚”,开了驱虫药宝塔糖让我吃了,下午打下蛔虫来,肚子便不疼了。

  母亲为我驱邪的活动虽没起作用,但我记住了用盐驱邪这一民间习俗。我曾在一篇记述家乡年俗的短文《爆竹与爆盐》中说过:过去的青海交通不是很发达,视鞭炮类的东西为奢侈品,一般农家是无力购买的。但大年三十的驱邪除鬼活动还是要进行,怎么办呢?那就是“爆盐”。爆盐用的盐必须是茶卡出产的大颗粒盐。……爆盐时,先用柏木或松木劈柴垒好一个宝塔状的“松蓬”,里面放好大颗粒的青盐,时辰一到,就把松蓬点燃,于是,青盐在热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发生*,那噼哩啪啦的声音比鞭炮还响呢!现在的人们不再用“爆盐”法来祛邪和渲染喜庆气氛了,但在湟源一带的农家,过年或娶媳妇时,还是要垒一松蓬,老人们也会往里面放些颗粒盐进去,让其爆响,但营造喜庆氛围的还是鞭炮,“爆盐”,仅成了一种驱邪的遗俗罢了。

  实际上用盐驱邪的习俗源自中国古代,汉代的傀儡戏中就专门有一场以撒盐米驱邪的戏,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。清人梁章钜在他的《浪迹三谈》曰:“盐米皆可驱邪,今人尚习其说”。南方很多地方家中死人、出现灾难等,至今还有用掺了盐的米来泼撒,以驱恶的习俗。青海民间驱邪时就用青盐中混以青稞的方法来进行。

  食,要用盐,药,要用盐,驱邪,也要用盐,而国人以为,盐中佳盐,首推青盐。身为青海人,我所以撰此文,就是因为青盐产在青海,想为我们的青盐唱唱赞歌。